研究生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通知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通知
新闻动态

我校中国金融研究院博士生在《管理世界》发表论文

发布日期:2025-05-12 浏览次数:

 近日,我校中国金融研究院金融学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王之扬,在文书洋副教授、张琳教授及导师刘锡良教授指导下,撰写完成的论文《金融的绿色功能——从学说史到理论模型构建》在《管理世界》2025年第5期刊出。  

            

               

论文简介:

    绿色金融不仅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重点领域,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相关研究呈“井喷式”增长,实证证据虽日益清晰,但相关理论仍显薄弱。绿色金融的学术研究进入了理论攻坚、体系构建的关键期。梳理学说脉络、提炼理论要点是构建绿色金融理论体系的“必修课”。鉴于此,文章系统性地梳理了绿色金融的理论渊源、学说脉络和前沿趋势,将经典的金融功能观与绿色金融现实问题有机结合,提出金融的“绿色功能”观点,并将金融的“绿色功能”归纳为一项基础功能(促进资源的绿色配置)和两项扩展功能(管理环境风险、环境要素价格发现)。三大功能可以在统一的理论框架下充分概括绿色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有效整合现有研究结论并拓展未来研究视野。在此基础上,文章构建了系列理论模型,在一个可扩展、一致性的框架下解释了多种绿色金融工具和金融政策的经济学属性,并对政策实践的发展逻辑和未来趋势进行了探讨。相比现有研究,文章首次从学说史的角度,系统性溯源绿色金融理论,扩展了经典的金融功能观,丰富了绿色金融理论,同时文章理论模型结论为绿色金融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模型设定也对绿色金融的宏观建模具有参考意义。

研究价值:

    相比现有文献,文章主要有三方面贡献:一是比较完整地梳理了绿色金融的学说脉络,并结合数理模型和现实政策讨论了金融的三大“绿色功能”及其内在联系。从经济学逻辑角度回答了绿色金融的理论本质以及与传统环境治理手段的差异问题。二是提出金融“绿色功能”观,将绿色金融三大功能纳入了统一的分析框架。这不仅是对构建绿色金融理论体系的一种尝试,而且为分析现实绿色金融政策提供了工具。目前全球绿色金融政策的主要类型,包括绿色信贷政策、环境责任保险、碳交易市场等,都可以在文章构建的一致性理论框架下进行学理化抽象和提炼,这有助于从理论层面理解并指导现实政策。三是文章对环境风险管理和环境要素价格发现的理论分析补充了现有绿色金融理论的核心机制,为相关实证分析提供了理论解释与拓展方向。

作者简介: 

文书洋,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特色现代金融理论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保险)理论研究团队负责人。研究方向为发展金融学。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中国管理科学》《EMFT》等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承担《经济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中国管理科学》《Energy Economics》等刊物匿名审稿人。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入选国家首批中国经济学教材编写组,获中国金融学会青年学术研究人才库、中国绿色债券标准市场化评议专家库入库推荐。

    王之扬,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金融学专业2022级直接攻博研究生,导师刘锡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和发展金融学。曾获中国绿色金融年会优秀论文2次,参与国家级和省级课题5项,主持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代表性成果培育项目1项,研究成果在《管理世界》《Energy Policy》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曾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表署名文章。

张琳,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金融转型理论。已在《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金融研究》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刘锡良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承担国家重大攻关项目2项,其他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四川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中国人民银行全国金融类优秀教材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获孙冶方金融创新奖1项。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支撑。学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对标“新财经”战略升级,立足西南财经大学学科特色优势,切实发挥研究生导师第一责任人作用,不断完善优生优师优培机制,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构建,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培育和涌现出高水平、标志性的育人成果,为西财百年校庆献礼,为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贡献西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