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周博(2025年6月毕业后就职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与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梁蕴佳(通讯作者)、四川大学经济学院赵绍阳教授合作完成的学术论文《地方债务化解与地区经济增长:来自融资平台转型的证据》在《经济研究》2025年第5期刊出。

论文简介:
推动融资平台改革转型既是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内在要求,又是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关键内容。本文利用多源微观数据从经营绩效、资源配置、经济增长的视角考察了融资平台改革转型的化债效果及其经济效应,研究发现:(1)融资平台改革转型显著降低了自身的负债和资产规模,同时提高了其盈利能力;(2)机制分析表明改革转型的融资平台一方面通过偿还存量债务使其负债和资产规模下降,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更多的经营性业务来实现自身盈利能力的提升;(3)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在地区层面使低效率企业的信贷融资与投资水平显著减少而高效率企业的信贷融资与投资水平明显增加,从而改善了地区层面的资源配置效率,并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增长。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当前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提供了重要参考。
研究价值:
本文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贡献。第一,较为全面地评估了融资平台改革转型的效果。近年来,融资平台债务余额从2009年的6万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45万亿元,推进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已成为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关键一环。部分文献针对融资平台改革转型的目标及实施路径分别从理论层面和实证层面进行了探讨,但现有文献针对地方融资平台改革转型的化债效果及其对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讨论还比较欠缺。而本文基于经营绩效、资源配置、经济增长等多方位的视角,综合考察了融资平台改革转型的化债效果及其经济效应,发现融资平台改革 转型不仅有效化解了债务规模且增强了自身造血能力,还对地区层面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第二,为如何有效防范化解地方隐性债务提供了可行的化债思路。大量文献指出以融资平台债务为主体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持续增长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资和雇佣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等造成了负面影响,并可能进一步引发系统性风险。然而鲜有文献针对如何化解地方隐性债务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有效地回答。部分文献讨论了2015年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体制改革和2018年地方政府债务穿透式监管等债务管理政策的实施效果。但必须指出的是,由于融资平台债务规模庞大、举债方式多样且隐蔽性较强等特点,近年来中央层面制定的各种监管政策往往被地方政府所规避,使得政策实施效果被弱化,融资平台债务规模仍然持续增长。因此,要有效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就必须加强融资平台治理,坚决推动融资平台改革转型。而本文研究发现改革转型后融资平台自身的负债和资产规模显著下降,这表明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实现了有效化解隐性债务规模的效果,并为地方融资平台改革转型是切实可行的化债方案提供了相应的经验证据。
作者简介:

周博,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周博(2025年6月毕业后就职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地方债务与产业政策,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经济研究》《财贸经济》《经济学动态》《金融评论》《统计研究》等权威期刊,部分研究成果拟发表于《世界经济》,主持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

导师信息:
徐舒,西南财经大学“光华英才”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首届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社科菁英人才,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与公共政策量化分析、人口流动与收入分配,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Journal of Econometrics》等著名期刊累计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多次指导学生荣获西南财经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光华奖”和“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光华奖”。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支撑。学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对标“新财经”战略升级,立足西南财经大学学科特色优势,切实发挥研究生导师第一责任人作用,不断完善优生优师优培机制,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构建,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培育和涌现出高水平、标志性的育人成果,为西财百年校庆献礼,为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贡献西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