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通知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通知
新闻动态

我校金融学院博士毕业生在《管理世界》2023年第11期上发表学术论文

发布日期:2023-11-07 浏览次数:

日前,我校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2015级硕博连读项目博士生田正磊(2020年毕业后留校任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及金融学专业2018级博士生刘洋溢(2022年毕业后受聘为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与其导师罗荣华教授合作完成的论文“行业集中与风格均衡:双向助力基金价值创造”在《管理世界》2023年第11期上发表。

论文简介

本文首次发现行业和风格这两个最重要的资产组合结构特征都显著影响了基金的价值创造,但它们的影响方式截然不同,基金资产组合的行业集中度越高未来业绩越好,但风格则是越均衡未来业绩越好。本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都表明,这一结果是在规模报酬递减规律下,由于股票行业与股票风格之间聚类划分的差异所带来的。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两个特征与基金价值创造的两个基本来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行业上的集中侧重体现基金搜寻盈利机会的能力,风格上的均衡侧重体现基金应对规模报酬递减的能力,两种能力协同的基金具有更强的有效主动性,能更好地实现价值创造。实证结果还显示,有选股能力的基金往往采取高集中度策略,因而搜寻盈利机会的能力较强但应对规模报酬递减的能力不佳,而有择时能力的基金则相反。此外,在短期业绩压力之下,基金往往更加注重行业集中所带来的短期利益,却忽视了风格均衡所产生的长期价值,从而导致基金承担了过大的风险。本文的结论不但有助于加深对我国基金行为特征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评价和筛选出优秀基金,也有助于理解“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难题,为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创造路径提供参考。

研究价值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深化了对行业和风格这两个特征的本质认识。已有文献公认行业和风格是股票的两个重要特征,但鲜有文献注意到股票在行业与风格这两个特征上聚类的差异。第二,进一步深化了对基金资产组合的结构特征与基金业绩之间关系的理解。已有文献对于基金行业集中度与基金业绩之间的正向关系进行了探讨,但尚未有文献关注到基金风格集中度与业绩之间的关系。第三,全面探讨了基金持仓集中度的结构特征与基金价值创造的两方面能力之间的关系。已有文献通过衡量基金主动性水平来间接识别基金管理能力的方法侧重关注基金搜寻盈利机会的能力,却忽略了基金应对规模报酬递减规律的能力。

学生简介


田正磊,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2015级硕博连读项目博士生,现任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等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同时担任《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经济科学》《财贸研究》等期刊的匿名审稿人。

刘洋溢,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专业2018级博士生,现任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主要从事资产定价、资本市场等领域的研究,论文发表于《管理科学学报》、《中国工业经济》、《Emerging Markets Review》等中英文期刊,研究论文在中国金融工程学年会、China International Risk Forum等会议获优秀论文奖励。合著有金融学畅销书《因子投资:方法与实践》。

导师简介

罗荣华,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常务副院长。主要关注金融计量、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相关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四川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十多项。在《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中国工业经济》《Annals of Statistics》《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文章五十多篇,著有《FOF管理:策略与技术》等专著。研究成果获得国际金融风险论坛(CIRF)优秀论文奖、中国金融学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中国投资学年会一等奖、中国金融工程学年会一等奖、四川省金融学会优秀一等奖等奖项十多次。教学成果获得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等奖励十多次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主要途径,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学校对标“新财经”战略升级,以“一流学科培优”和“财经科技创新”为战略重点,立足西财学科特色优势,切实发挥研究生导师第一责任人作用,着力造就国家急需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加快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构建,通过集成创新平台、光华博士创新项目、硕博连读项目等不断探索优化优生优师优培机制,持续培育和涌现高水平、标志性研究成果,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西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