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通知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通知
新闻动态

我校财政税务学院博士生在《经济研究》发表封面文章

发布日期:2023-09-27 浏览次数:

近日,我校财政税务学院2019级硕博连读项目博士生陈凌庆在导师刘蓉教授指导下,与财政税务学院王睿霆副教授、国际商学院邓兴华副教授合作完成的论文《预算管理与减税效能提升——来自小微企业动态群聚的证据》在《经济研究》2023年第8期上发表,并入选封面文章。


论文简介

论文聚焦于大规模减税降费背景下政府超预算减税的现象和原因分析。大规模减税降费以来,我国政府实际减税额多次高于预计减税额,部分影响了减税预算的精准性和政策效能。论文首次利用群聚方法(Bunching)链接了微观市场主体的行为反应和潜在的宏观后果,从理论角度和经验角度共同解析了政策门槛变化下的企业新增群聚和群聚反弹的微观动因和预算影响,测算了企业主体的应税反应弹性,提供了新的减税预算优化方案,并提出可将政策成本的事后估计向事前估计转变,为从预算管理角度提升减税政策精准性和政策效能提供了参考。

通过理论模型的推导,论文发现门槛式减税政策会造成新增减税政策区间内企业异常群聚,增加政府税式支出的总成本;同时,政策门槛的扩围使得旧门槛处企业反应消失,以反弹形式进入扩围区间,进一步增加了基于收入放弃法的静态减税预算模式的偏差。基于税收调查数据的经验分析支持了上述发现,并发现相关预算偏离可以基于区间内企业的税收反应弹性得到,纳入动态群聚因素综合考量的减税预算方案可以较大幅度提升减税预算精准性,优化政策的事前政策成本估计。

研究价值

文章可能的边际贡献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在预算管理这一财政宏观治理体系中引入了群聚方法,丰富了预算管理的实证研究视角及方法,为减税政策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体系提供了研究经验;第二,将群聚方法应用于预判企业应税行为反应,测算不同减税政策门槛设计下的企业应税反应弹性,将减税政策的精准化治理由事后评估向事前评估转变,为减税政策评估补充事前研究场景;第三,文章不仅分析了减税政策施行后纳税人的行为反应;而且刻画了政策消失后纳税人的行为反应,从理论和实证上论证了企业应税行为动态变化对政府预算管理的影响,补充了群聚方法在动态财税政策评估中的应用;第四,文章亦关注小微企业的减税政策实施状况,探讨小微企业进行群聚响应的实现路径,这对特定群体的减税政策提质增效具有重要作用。

学生简介

陈凌庆,财政税务学院2019级财政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硕博连读项目),导师刘蓉教授。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专业,主要研究减税政策、预算管理等,研究成果发表在《经济研究》《税收经济研究》等期刊,主持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课题,获得第八届中国财政学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发展经济学论文大赛博士组二等奖、国家奖学金等。该生高水平科研成果培育获西南财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生科研项目和博士研究生学术交流项目资助。

导师简介


刘蓉,财政税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财经大学地方预算审查监督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税务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财政学会理事,中国税务学会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美国密歇根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预算管理,减税降费与地方债。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财贸经济》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有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财政与税务》全文转载,先后主持国家社科重大、国家社科、教育部、财政部等各类课题多项,学术成果曾获得四川省政府优秀成果三等奖和国家税务总局、中国税务学会二等奖,多项成果获得中共中央办公厅、教育部等部门批示和采纳。

合作老师简介

王睿霆,财政税务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社会保障与家庭行为,群聚(bunching)理论等领域。目前成果发表于《经济研究》《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Economic Modelling》。


邓兴华,国际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知识产权和科技创新领域的理论和政策研究,成果广泛发表于包括《经济研究》《Nature communications》《World Economy》《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等国内外知名期刊,研究成果获得北京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等奖励,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研究20余项,参与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及地方政府相关政策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和相关部门采纳。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主要途径,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学校对标“新财经”战略升级,以“一流学科培优”和“财经科技创新”为战略重点,立足西财学科特色优势,切实发挥研究生导师第一责任人作用,着力造就国家急需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加快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构建,通过集成创新平台、光华博士创新项目、硕博连读项目等不断探索优化优生优师优培机制,持续培育和涌现高水平、标志性研究成果,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西财力量。